简答题

汉代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选拔贤才,提高各级官吏素质,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制度
(1)察举制创立。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十一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等
(2)察举制实施。察举科目可分为两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常科包括孝廉、秀才。特科主要有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贤良方方正:察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明经: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童子: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旨在发掘天才儿童
(3)察举制教育管理功能。察举制推行400余年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察举制的实行,调动了世人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读书人引向功名利禄的角逐之途。
再次,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从所设科目到选拔人才的具体标准,均体现“独尊儒术”的要求。
2.规范经学内容。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就成为法定的教学内容
(1)统一经学标准。汉后经学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历代统治者也都十分重视儒经注释的统一工作
(2)刊刻石经。西汉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丝帛为主,东汉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纸。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了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有了统一、标准的教科书,也难保在师徒相传中不“走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代统治者规定传授经学必须严格遵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在中国教育上的意义?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述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试论述科举制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及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骑士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中世纪一种特殊形式的()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填空题查看答案

  • 洋务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及其管理发展的意义。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