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多于青春期或3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病情进展缓慢。主要症状是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以前两种症状更为突出。肌无力出现于全身骨骼肌,前臂肌和手肌无力可伴有肌萎缩和肌强直,有足下垂及跨阈步态,行走困难而易跌跤;部分患者可有构音和吞咽困难;肌萎缩常累及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乳突肌,故患者面容瘦长,颧骨隆起,呈斧状脸,颈部瘦长而稍前屈;肌强直往往在肌萎缩之前数年或同时发生,多仅限于上肢肌、面肌和舌肌;用叩诊锤叩击四肢和躯干肌肉可见局部肌球形成,多见于前臂和手部伸肌,持续数秒后才能恢复原状,此体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约90%以上患者伴有白内障、视网膜变性、眼球内陷、眼睑下垂等,许多患者可有多汗、消瘦、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颇骨内板增生、脑室扩大、肺活量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等,约半数伴有智能低下。内分泌症状多见于男性,常见前额秃发和睾丸萎缩,但生育力很少下降,因此该病能在家庭中传播;女性患月经不规则和卵巢功能不全并不常见,也很少影响生育力。玻璃体红晕为早期特征性表现。本病进展缓慢,部分患者因肌萎缩及心、肺等并发症而在40岁左右丧失工作能力,常因继发感染和心力衰竭而死亡。肌电图检查肌强直时出现连续的高频强直波并逐渐衰减,为典型肌强直放电;心电图常可见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头颅CT检查可见蝶鞍变小及脑室扩大;肌活检检查表现为轻度非特异性肌源性损害;CK和LDH血清肌酶滴度正常或轻度增高;基因检测有特异性,患者染色体19q13.3位点萎缩性肌强直蛋白激酶基因(DMPK)内CTG三核苷酸序列异常重复扩增超过100(正常人为5~40),且重复数目与症状的严重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