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王弼通过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提出,要得到这个统率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如果只停留在具体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这就是他“得意忘象”的理论。
(1)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王弼在《周易略转∙明象》中研究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指卦辞,代表语言;象,指卦象,代表物象;意,指一挂的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包含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应该抛弃物象。“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即只有抛弃物象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
(2)先验论的认识论
王弼看到了语言、物象和义理三者的差别,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他把这种差别夸大了,割裂了三者的内在联系。其结果是,抛弃现象去认识本质,排斥感觉经验,排斥实践,把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看成头脑自生的东西。这种先验论同他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3)忘象求意
王弼宣扬的作为世界本体的“无”是超经验的,通过具体物象是不能认识的,因此在认识论上便导出了“忘象求意”的结论。而实现“忘象求意”,这要靠一种非凡的、天生的智慧。他称这种天生的智慧和才能为“神明”。
这样王弼具有先验论倾向的“得意忘象”说又导出了天才论,甚至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