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联系现实思想状况,该怎样评观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

正确答案

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它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是科学的命题。
人是目的还是手段,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是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社会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实现目的过程也就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片面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实质上是把自我当作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论北宋亡于金时说: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该观点()①没有看到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过分夸大了个人的作用③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④是正确的,王安石变法伤及了百姓的利益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这一观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根据我国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实关系状况,教育思想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多选题查看答案

  • 现实中各种估价目的的估价,其估价时点、估价对象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状况应是怎样的?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特征。

    填空题查看答案

  • ()是对市场运行过程与状况的客观描述,是各种经济事物运动变化状态及其相互联系的现实表征。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一句话》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的某种意义上的“现实”是()

    多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