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相似试题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体现了()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春秋战国时期,告子曾与某人辩论人性问题。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不分于东西也。”某人反驳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此人可能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莎士比亚与薄伽丘对人性进行肯定,所不同的是,莎士比亚()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司法部颁布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取代了《罪犯改造行为规范》,规范删除了“不准”、“不得”等用语和规定,增加了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发型等规定。 据此回答问题。 规范更多地彰显出人性化色彩,更注重对人权的保护。这表明()。

    单选题查看答案

  • 影片《唐山大地震》以艺术的手法,将一个普通家庭大灾难后32年的生活与情感展现在银幕上,突出人性和亲情这一主线,让观众得到心灵的洗礼,感受人性的光辉,增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可见()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他的思想体现了()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他的思想体现了:()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