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中的教学活动片段:教师甲:针对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困难,布置了课后活动,采访身边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并记录他们的感受(课后当听课老师问教师甲,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时,回答不太清晰)教师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师请了一位人大代表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听取选民意见、提交提案等具体事例,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中的教学活动片段:教师甲:针对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困难,布置了课后活动,采访身边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并记录他们的感受(课后当听课老师问教师甲,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时,回答不太清晰)教师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师请了一位人大代表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听取选民意见、提交提案等具体事例,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阅读写作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一节写作审题指导课后,教师访谈学生,请学生回忆"哪位同学的审题思考表现最好"。有学生说忘了,想不起来了;有学生能提到某生,但不能说出该生审题思考的具体表现。教师就此做了反思,调整教学思路后,又上了一节课,课后访谈学生,学生多能说出自己在审题思考上的学习收获,两位同学就某生的突出表现,回答如下:生1:他给想象限定了一个空间,不是胡乱的想象,主要说的是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想象。生2:应该说他的想法更进了一步,别人的认识都是说想象,但没有说到好与坏的问题,而他谈到了想象的好与坏。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生1:1840年开始。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生2:1927年。师:不对。应是1949年。(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生1:1840年开始。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生2:1927年。师:不对。应是1949年。(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请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在一堂课外名著阅读鉴赏课上,教师准备推荐几部英国作家的名著,以供学生课下阅读,下列可以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案例: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
在某次“阅读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张老师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师。在下一次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87分,并从此爱上了学习。听到这个故事,李老师作了模仿:在全班推行"借分"制。她规定,55分以上的同学必须"借分",借1分要在下一次考试中扣5分。这个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下面对张、李两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