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当代对于艺术的研究,已从一些外部的规律转入到对艺术本体与人的本体上来,书法亦然,这是根本方向上的转移,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古代的书论精华甚多,但往往失之空泛,如果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借助外国一些科研成果研究我们的艺术,也将会使研究深入一步。一些论者借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探讨书法艺术的形式与主体情感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成果。
书法是一种强烈抒情达意的艺术,这种形式与创作者与欣赏者情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在创作中如何能将更为强烈的感情通过书法抽象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仅仅依靠强调主观的“唤起说”与强调客观的“客观说”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而格式塔大脑力场原理为基础的艺术与人类情感的异质同构关系的“同形说”,则科学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按此观点,二者都表现出了某种力的样式,如果二者力的样式达到同形或异质同构时,那些并不具备生命的抽象线条就具有了人类的感情。而审美知觉本身则抛弃了普通人所仅能感知的世俗的标准。它并不是知识判断,而是对于“力”的强度的感受,是一种知觉经验。如欣赏书法,一般人仅仅看到了文字,看到了外部结构,而高明的欣赏者所看到的是通过文字组合所表达出来的力的运动,它们或跌宕,或平衡,或奔放,或优美,总之,是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力量,这些才与人的感情产生联系。通常所说的昂奋、深沉、欢愉等等情绪通过形式与头脑中力的对立统一中发生了。创作者要创作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曾经有过的艺术形式的简单反应和重复,而是书法家要按照自己的体验和理性思考所形成的力的结构的标准,去对众多的书法艺术风格的表象进行分解、筛选、改造到重新组合,以基本上与情感生活的力的结构模式接近。此学说的创建者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证实了大脑内部生理力场要受外部事物的结构、运动的制约,人的情感要受大脑神经中力的活动的影响。“同形论”向我们证实了:两件不同的外部事物在大脑中激起的力的式样相似,它们则会引起相同的情感,艺术家眼里,一切都可能无界限。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的这段话了:“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书法与各种感情有着异质同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