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试述民国时期报告的用途及其在前后期的文种地位。

正确答案

报告,在民国前期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在我国古代、近现代,官署之问行移公文,往往采用由典章法规明载的规范化文种;同时,在官署内部还存在多种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规范化公文,报告就是其中之一。例如,袁世凯政府中期,约法会议审查会的《(审计院编制法案)审查报告》;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实业部矿政司的《审查报告书》等等,均是报告。纵观北洋政府及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历次的《公文程式》中均从未明确设置“报告”文种,但是,机关工作实践中对报告公文的运用却是屡见不鲜。实际事务活动的需要,是影响文种设置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民国三十一年,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在第二条第五款正式规定:“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自此,报告才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试阐述民国时期呈文在不同阶段的用途变化,及其与短暂设置的上行文种详、禀、状之关系。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述清代谕的用途、种类。试述民国时期谕文种的设、废;以及取消了谕文种之后,谕的下发方式。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析报告在民国前、后期的文种地位及用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民国时期“咨”文种的用途有哪些?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示、()、(),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

    填空题查看答案

  • 简述民国时期令文种的设置。阐述令体文种所经历的两方面变化、四次重要变动及其特色,以及这一演变在公文学上的启示。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阐述民国时期的呈文及其基本用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试简析民国时期咨文种的三类用途;及其与咨呈的对应性。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