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试析清廷在外派使节上的认识和行动。

正确答案

清政府对外派使节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阶段:禁止外国公使入京,拒派驻外使节—派遣外国人代表清政府出使—派遣本国外交人员常驻国外。
(1)早在18世界末19世纪初期英国就向清政府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但当时的清政府认为这与天朝体制不符,是对大清王朝的不敬和冒犯而断然加以拒绝。公使驻京都不合天朝体制,更别指望让清政府放下天朝的威严和架子遣使去常驻它的“西方藩属国”了。
(2)派遣外国人代表清政府出使: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清政府没有条件再对派遣驻外使节说“不”。但清政府派遣驻外使节的行动却拖拖拉拉,这种有意拖延主要因为清政府有以下考虑:派遣驻外使节完全是被迫为之,清政府仍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心里带着有色眼镜看西方世界,它虽然不得不臣服于西方的武力之下,但心里仍然轻视西方,不愿意降低身价与蛮夷之地打交道。当时缺乏专职专业的外交人才,清政府的“公务员”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远去西方。礼节问题是双方都很在意容易让各方争执不休的问题之一,当然更是清政府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了避免在礼节问题上引发争端,清政府也暂缓了派遣使节的任务。1866年,赫德主动借返乡之机带同文馆学生游历英国,这是清政府向订有条约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派出中国官员的开端也是清政府遣使西方的最初尝试。这次“开眼看世界”改变了清政府对西方的认识,加深了清政府对西方的了解,激起了清政府加深与西方交往的欲望。西方对中国了解得一清二楚,但中国却对人家知之甚少,清政府认识到积极与西方接触的必要性。而且与西方接触较多的开明官员也主张增强与西方的交往。清政府在1887年派出了由蒲安臣带领的第一个正式的外交使团。
(3)派遣本国外交人员常驻国外:清政府在派遣使节初期虽抱着应付的态度,但是出于自身外交的意图不断增强。在1875年,清政府派出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之后清政府向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派出常驻使臣形成一种定制,这成为中国外交机构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常驻使臣的派遣,是清政府在外交上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在建立现代外交机构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判断题查看答案

  • 爱国需要情感的基础与理性的认识,但行动可以不切实际些。

    判断题查看答案

  •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多选题查看答案

  • 麦格雷戈提出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具有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人事管理新理论是()。

    单选题查看答案

  •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是()。

    填空题查看答案

  • 使节权

    名词解析查看答案

  • 外交使节报告的信息来源一般有()。

    多选题查看答案

  • 大学生要培养法治思维,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判断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