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本题共包含 2 个小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简答题1

试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

(孔子)又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答案解析

简答题2

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简答题查看答案

  • 简述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名词解析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