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正确答案

(1)第三步中,烧杯中液体会倒不干净,会有剩余,测量的质量不准,造成测量出的密度偏小。
(2)师:你的方案总体来说是可行的,但是略有瑕疵。烧杯中的液体倒不干净会怎么样?
生:所测质量会偏小,造成测量密度偏小。
师:但是用烧杯倒液体肯定倒不干净,直接测量不可行,应该怎么办?
生:对!应该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先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了。
师:嗯,不错。用这种方案,测量结果误差更小。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在做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时,甲、乙两个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如下表所示。 问题: (1)甲、乙两同学的实验步骤能否测出正确结果,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如何? (2)请你设计正确的实验步骤测定盐水密度。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背景材料: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同学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和分析。 【试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讨论上述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考试结果】有32.6%的学生提交的错误答案是:设计的方案和结论均正确。因为没有红色 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没有水解产物葡萄糖,所以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背景材料: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同学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和分析。 【试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讨论上述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考试结果】有32.6%的学生提交的错误答案是:设计的方案和结论均正确。因为没有红色 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没有水解产物葡萄糖,所以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同学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硫酸锰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造纸等行业,硫酸锰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硫酸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100℃的硫酸锰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有晶体析出D.硫酸锰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21%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3)某硫酸锰试剂中混入少量氯化钠,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除去试剂中混有的氯化钠杂质。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 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 2呈现实验方案:将两株大小相同的天竺葵放在暗处2~3天后,分别放置在2个相同规格的密闭容器中,其中一容器装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容器中装等量的水。放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分别取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里,水浴加热,溶去叶绿素,滴碘酒,观察叶片颜色。 呈现实验结果:甲中的叶片未变成蓝色;乙中的叶片变成了蓝色。 问题: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乙中植物进行着光合作用。 生2:甲中植物没有淀粉。 生3: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甲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师: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是哪一变量不同引起的? 生:氢氧化钠溶液与清水。 师:回答得不错,设计方案时,放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生:去除二氧化碳。 师: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能不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钾之类的物质? 生:可以。 师:所以设计氢氧化钠溶液只是控制变量的一种选择。那么,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有无)。 师:设计本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生: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师:很好,结论的概括应结合实验中收集和整理的相关证据,并紧密围绕研究的问题进行。请同学们再次概括出研究的结论。 生4: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生5: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绿叶才能在光下制造淀粉。 生6: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根据材料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材料: 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 2呈现实验方案:将两株大小相同的天竺葵放在暗处2~3天后,分别放置在2个相同规格的密闭容器中,其中一容器装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容器中装等量的水。放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分别取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里,水浴加热,溶去叶绿素,滴碘酒,观察叶片颜色。 呈现实验结果:甲中的叶片未变成蓝色;乙中的叶片变成了蓝色。 问题: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乙中植物进行着光合作用。 生2:甲中植物没有淀粉。 生3:氢氧化钠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甲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师: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是哪一变量不同引起的? 生:氢氧化钠溶液与清水。 师:回答得不错,设计方案时,放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生:去除二氧化碳。 师: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能不能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钾之类的物质? 生:可以。 师:所以设计氢氧化钠溶液只是控制变量的一种选择。那么,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有无)。 师:设计本实验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生: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师:很好,结论的概括应结合实验中收集和整理的相关证据,并紧密围绕研究的问题进行。请同学们再次概括出研究的结论。 生4: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生5: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绿叶才能在光下制造淀粉。 生6: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根据材料回答:

    简答题查看答案

  •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简答题查看答案

  • 背景材料: 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老师:从物质的组成上分析,你认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1:可能生成NaOH、O2。 学生2:若仅从组成上分析,还可能生成H2、Na2O、NaH。 学生3:我认为不可能生成Na2O、NaH,因为它们都能与水反应且都生成NaOH。 学生4:我认为还有可能生成H2O2。(这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 老师: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可能生成的产物。那么,哪些物质才真正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推断。 (学生已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经过讨论,很快有了结果)老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案做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下表即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 老师:请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 老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5:我发现试管是热的,说明反应放热。 学生6:我发现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但振荡后很快又褪色了,为什么? 老师:不错!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众学生:是啊!为什么呢? 老师:是啊,怎么办呢? (征求学生意见后,老师此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方案) 老师组织后续的探究课题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是什么因素使变红了的溶液又褪色了?(以下讨论、探究等内容已省略)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