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中故事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3)讨论,点拨。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是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情感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问题:试分析上述教学设计和实施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教学案例中很好地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思考,根据教师要求拟出发言要点,然后发言并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则扮演着课堂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导课堂活动,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2)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该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使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思考文章中人物的品格特征,然后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深入了解人物和课文内涵,从而达到对学生的责任心、爱国主义精神等的教育。
(3)启发性原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如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和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精神本质等。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江苏一位老师设计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必修3中的《产业转移》这一课,选择了"为什么投资商选择投资锡山?"这样一个案例。先是通过材料分析,对锡山的两家纺织厂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进行对比,引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因素--劳动力,学生很快就分析出锡山劳动力充足、廉价、素质高;再通过锡山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的一段材料,学生提取到有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明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案例二在必修3的《荒漠化防治》一课中,选择了在歌声"月牙泉"的背景下,通过图片的展示,比较了月牙泉从前和现在形状、深浅的变化,从而引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下,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被这一课深深吸引。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江苏一位老师设计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必修3中的《产业转移》这一课,选择了"为什么投资商选择投资锡山?"这样一个案例。先是通过材料分析,对锡山的两家纺织厂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进行对比,引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因素--劳动力,学生很快就分析出锡山劳动力充足、廉价、素质高;再通过锡山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的一段材料,学生提取到有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明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案例二在必修3的《荒漠化防治》一课中,选择了在歌声"月牙泉"的背景下,通过图片的展示,比较了月牙泉从前和现在形状、深浅的变化,从而引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下,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被这一课深深吸引。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江苏一位老师设计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必修3中的《产业转移》这一课,选择了"为什么投资商选择投资锡山?"这样一个案例。先是通过材料分析,对锡山的两家纺织厂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进行对比,引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因素--劳动力,学生很快就分析出锡山劳动力充足、廉价、素质高;再通过锡山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的一段材料,学生提取到有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明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案例二在必修3的《荒漠化防治》一课中,选择了在歌声"月牙泉"的背景下,通过图片的展示,比较了月牙泉从前和现在形状、深浅的变化,从而引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下,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被这一课深深吸引。

    简答题查看答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江苏一位老师设计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必修3中的《产业转移》这一课,选择了"为什么投资商选择投资锡山?"这样一个案例。先是通过材料分析,对锡山的两家纺织厂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进行对比,引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因素--劳动力,学生很快就分析出锡山劳动力充足、廉价、素质高;再通过锡山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的一段材料,学生提取到有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明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案例二在必修3的《荒漠化防治》一课中,选择了在歌声"月牙泉"的背景下,通过图片的展示,比较了月牙泉从前和现在形状、深浅的变化,从而引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下,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被这一课深深吸引。使用该教学方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运用了()。

    单选题查看答案

  • 下面是某教师《桑塔露琪亚》一课教学活动安排的描述。首先,播放有关威尼斯风光的视频;然后教师讲解威尼斯船歌的由来特点、贡多拉的外形质量、夏夜美景等相关知识;接着带领学生画指挥图,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听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最后,课堂小结。

    简答题查看答案

  • 下面是某教师《桑塔露琪亚》一课教学活动安排的描述。首先,播放有关威尼斯风光的视频;然后教师讲解威尼斯船歌的由来特点、贡多拉的外形质量、夏夜美景等相关知识;接着带领学生画指挥图,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听唱歌曲《桑塔露琪亚》;最后,课堂小结。

    简答题查看答案

  • 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 )行为改变法。

    单选题查看答案

  • 某美术教师在《文化衫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中,在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时,他采用了如下评价方式: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欣赏评价,让学生自由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②各组推荐优秀的作品上台,集体评价,评价出十佳优秀设计师”;③最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及时鼓励每个有进步的学生。问题:该教学片段中的评价方式是否合适?为什么?

    简答题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