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第七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使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引导学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
1.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2.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
3.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4.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5.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
6.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7.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1)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
(2)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8.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生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使沉浮的情况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